企业需要什麽样的测评工具?

公司想要找到合适的测评工具可以在招聘新人时提供帮助,但这么多林林种种的工具,测完了,到底可以有多大的区辨或预测效果?然后又如何?
每次找人都像在拍脑袋,很短的时间到底能够看出多少?坦白说实在没有把握;不同主管看同一个人选,角度都不尽相同,有的说好,有的说不好,那到底要用什么标准来评估和决策?
好不容易找到的部门主管,期待大家一起共创新局,明明是当初谈得很愉快,为什麽都待了不到半年就走了呢?问题到底在哪?是当初选错了还是后来管理上出了问题?
这些是我们常听到人资朋友或是企业高管的描述;大家不禁想要探究是否有把尺,有个工具可以预测、能够量度不同人的发展,真正为企业的选才产生帮助!
公司这几年快速发展成长,提拔了不少年轻的主管,但是实在历练的时间不够,管理能力不足,除了进行培训还有没什麽方法可以立即地提供应用和帮助?让这些年轻新上手的主管们,能够少走冤枉路、能够更好地发挥职责。
有个新的岗位,内部加上外部一共有三个人选,每个人各有所长,风格各异,到底谁会是比较合适的呢?没选上的我要提供他什麽样地安排呢?每个人选都展现了企图心,但各自的出发点是否一致?哪一位才是在本性上和岗位最为匹配地?这样才会做得久,做得愉快。
管理上不断提到努力的方向是做到动态领导,面对不同状态、能力、特性的员工,採用不同适性的领导、管理,但是要如何有效且快速地辨别员工的特性,同时有合适的对应方案呢?
这些是我们常在客户管理上所听到的需求,期待有管理上的工具,可以给到管理层的干部工具,提升展现管理的能力。
从唸书的时代开始,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不同的测评,有的做智力,有的做性向,有的做职业兴趣,有的做特定能力分析鑑别……林林总总,有些也被拿到商业上来做运用,但总是有隔靴搔痒,无法带出实际的实践效果。事实上,学术上研究的测评拿来做商业应用上的应用,还是存在应用条件、环境特性上的差异。
综合了长期累积来自客户端的期待和需求,理想的适合企业应用的测评应该有下述的特性:
首先必需要预测准确;
再来是测验实施不要佔太长时间;
确实可以发挥鑑别、分析或指引的功效;
使用者容易上手,能够自主掌握和解读测评结果
以1955年在美国成立发展的PI测评为例,已含盖149个国家使用,转译成67种语言,全球约有一万家的客户,每年受测的人数超过200万人。在500强企业中,超过40%的公司採用,含括製造、科技、医药、金融、航运、快销、连锁、餐饮等等领域。
PI主要在评鑑一个人的行为特质倾向,而一个人的行为特徵对于整体的表现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,佔到约40%,其他的因素包括了学历、健康、智力、经验……等等因素。
相较于瞭解一个人的性格或是一个人的职业性向,行为的特徵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在选才的评估及预测上。

行为预测的技术可以呈现三个关键的结果,包括:《个人本我的行为特徵》、《个人所感知到外在环境对个人行为的期待》及《呈现在众人面前的行为特徵》。
管理能力及成效的表现,正是基于对行为的影响;展现引导及控制的结果。管理者透过对下属或候选人的行为特徵的洞察,可以有效地施展管理的责任与工作。
行为预测的技术可以分别运用在人才的甄选、人才发展、变革管理及成长战略四个主要构面。

我们可以举出几个成功实践应用的例子:
业绩在四个月内,成长25%
这是一个电话营销的团队,透过业绩表现和行为特徵的相关性统计分析,找出关键的行为特徵。透过对团队成员的组成进行调整,引进具备关键行为特徵的人才,同时引导团队强化关键行为,在短短四个月内,业绩成长了25%。
招聘效率提升30%以上
-招聘沟通文字精鍊精准、评选主管对选才目标条件一致、建立目标岗位选才标准
透过人资主管、用人主管对选才岗位的行为特徵的定义,首先先一致瞭解彼此的选才标准,避免掉可能出现对同一个人选,产生评选不一的情况。
其次,依据目标人选的行为特徵,可以更为精准传神地描述工作的特性,可以有效吸引具备了相同的特徵的侯选人。比如同样是销售主管的岗位,有的公司会要求的行为是关注细节、精确、有条理、谨慎、保守的;但也会有的销售主管的要求是不拘小节、打破常规、能承受风险和不确定的细节的;如果每个关键的岗位要求,都能够有更为精确细緻的描述,可以更为有效地吸引合适的人选。
除了在招聘的一开始,精准地吸引目标人选,排除了不适合的人选;进一步在评选的决策上,统一了标准,避免了评选标准不一的工作耗损;还可以实践针对不同地区、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、公司不同战略要求下,同一个岗位进行差异化的招聘需求调整。
生产綫流动率下降、错误率下降、生产成本降低、利润提升-可适用直接产綫员工知识能力、因应大批量入职、快速产出测评结果、辨别适任与高风险员工。
随着全球竞争的提升及国内生产劳动成本的上升,如何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及控制生产成本都成了普遍地经营管理问题。产綫上,是祇要有人就好?还是也要有对的人?或是千万不能有错的人?一条服装生产綫,多一个人力,不代表可以多出一个人的产能,也有可能因为操作的不当,让产綫停机;据报导富士康在生产iphone 5 时,重工了50万支手机,有的员工一周做坏一支手机,有的员工做坏10支手机;都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能处置,因为欠缺了解决工具。
生产綫上的工作,一般多是重复性、固定的工作模式,透过PI的行为测评工具,可以在入职时辨识出容易冲动、对重复性工作缺乏耐心、急性子、喜欢多变、喜欢自由改变工作优先序等行为特徵的员工,避免了直接上产綫时无法适应,成为帮倒忙的人力。
管理能力与效能的提升
问一个恋爱中的情侣,如果可以知道喜欢的对方本性是如何?还可以知道在对方的心中,觉得你希望他/她成为的样子是如何?相信很多人会很有兴趣了解!
同样地,如果身为主管可以透过PI工具的协助,认识到员工的行为本性,就可以在施予管理统御时,有了该选择用什么方式的依据;过去主管们都被教育也知道了要因为员工个别的差异,採取不同的管理要求,但关键是要怎么知道谁该是用哪一种?有的人喜欢被公开表扬,有的人喜欢在私底下个别的赞许;有的人可以用竞争、用金钱激励,有的人是想追求团队的认可、信任。
很有趣也很神奇吧!
如果你也有商业应用级的测评工具的需求!
如果你也在寻找工具可以有效提升招聘、提升管理的能力!
不妨多进行相关工具的认识,然后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对比,挑出合适且有效的工具,相信会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!
蔡壬蒲 Leon Tsai
FESCO Adecco莫克咨询 资深合伙人
PIWW 咨询顾问
CEIBS 2010 EMBA
专长提供客户建构匹配实践发展战略的组织能力